发布时间:
2017
-
07
-
18
2016年双11,6.57亿包裹连在一起,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38万公里,而配送距离加起来能走出太阳系。未来几年,中国快递日单量将达2亿件。这意味着,传统物流即便投入再多人力,也赶不上电商爆发期这种非线性增长速度。 大数据改造传统物流 且看如何驱动“第二春运” 以1亿包裹签收时间来看,2013年是9天;2014年6天;2015年4天,2016年只用3.5天。这就是“换轨”带来的巨大颠覆——如果不用大数据改造传统物流,各大电商平台如何驱动双11物流这个号称“第二春运”的战役? 如何让拣货员少走路 每年双11,京东集团副总裁兼X事业部总裁肖军都要到仓库体验“极限峰值”。 “这一天,我最多在仓库走20公里,而拣货员这一天在仓库要走50公里,相当于跑了一个马拉松。”11月23日,肖军在京东物流品牌战略发布会上这样说。 就像Facebook最早是为满足哈佛大学一批想看女生照片的男生的需求,如何让仓库拣货员少走路,甚至不走路,这是肖军最初想要做得最朴素的事。2014年京东上线了一套“路径优化”系统,让仓库拣货员平均每天少走15公里,系统每迭代一次,拣货员每天就少走5公里。 比如拣货员之前走S形路径,对其过去路径进行大数据分析,再根据现在要分拣货物的货位,通过算法进行路径优化,让拣货员走到哪儿再在哪个点回头。 “路径优化”是大数据运用到仓储管理的典型案例,在这里,算法是核心。 亚马逊的原则是“不走回头路”。亚马逊后台有一套算法给每个拣货员随机优化路径。每拣完并扫描一件货品,扫描枪自动告诉拣货员下一个要拣的货在哪儿,拣货员直接朝前走,不用走回头路。这种模式能保证拣货员全部拣选完了后走路最少,至少比传统模式少走60%的路。 这得益于亚马逊...